首页 > 医教研护 > 科研动态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
    周殿元1 萧树东2  王继德1  刘文忠2  杨海涛1  潘志军2  陈烨1  张振华2  张万岱1
    1.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
    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因未全阐明治疗十分困难。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h和Warren首先从人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  1987年英国学者Zent又在人胃黏膜上发现海尔曼螺杆菌  (Helicobacter,H.hellmanii,Hh)。这两种能定植在胃上皮细胞的螺杆菌是否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全世界消化、微生物和病理学者先后掀起研究热潮。
    我所(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是国内最早进行幽门螺杆菌研究的单位。我所又是海尔曼螺杆菌唯一的研究单位。经12年不懈的努力,1998年两研究所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定为第一研究单位。
    (一)创新点:
    1.国内最先从Barrett食管(胃上皮化生)检出Hp(与国外同期发表),又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区检出Hp,进一步证明Hp是特异定植于胃上皮(图1);从病理组织学上也证明黏附定植的粘着蒂,并经黏附实验证实(图2)

    2.Hp感染的组织学特征为上皮细胞空泡样改变;上皮内粒细胞浸润(图3)

    3.  国内首次报道Hp的家庭内聚集,并于口腔内检出Hp,支持经口传播机制。
    4.国内最早发现Hp在生存不利条件下其形态可变为球形体和长丝体:两种变异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返祖。推测它是Hp传播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图4)。
    5.国内最早研制并开发验证Hp感染的尿素酶试验的试剂盒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5。
    6.1990年国内首家从胃黏膜检出Hh(图5)。
    (1)检出率(2.38%)明显高于欧美国家(0.25%~0.50%);
    (2)16SrRNA同源性检测,与Hp为96.4%~97.1%;与Hf为95.1%~96.5%,证明Hh为螺杆菌属(>93.5%);且与Hp同源性最接近(图6)。
    (3)国际上首次发现对应于E.coli的第590~595nt(AGGACA),第645~650nt
    (ATCCTT)的两个区域是Hh所特异的,可用于设计引物。
    *初步明确:Hh感染率低,黏膜炎症轻,容易根除;不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可用于制作动物模型,用以研制Hp疫苗。
    (二)推广应用及效益:
    1.主编出版幽门螺杆菌专著2部。发表论文59篇;被国外期刊引用14篇。
    2.主办全国幽门螺杆菌研讨会2届;  举办幽门螺杆菌学习班2期。两次在欧洲幽
门螺杆菌研讨会上大会报告。
    3.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9人,访问学者3人,人才班4人。
    4.为国外(2家)国内(4家)药厂验证试剂及根除的药品
    5.向10家科研单位、16家医疗单位、2家公司赠送及转让菌株、抗原及抗血清等。
    6.与日本、美国学者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免疫学及小剂量14C尿素呼气试验研究。
    7.主持制定了国内第一个Hp感染诊断标准及药物根除标准(草案)。
    8.研究以廉价药物组成三联、四联配方:如雷尼替丁、有机铋、四环素、甲硝唑四联,其根除率达86.4%,当时价格一疗程仅30余元。也可用呋喃唑酮(痢特灵)、庆大霉素等廉价药物替换。
    9.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项目简介: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
    本研究属于内科学领域。项目组通过12年的研究,运用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实验技术,对慢性胃炎的病原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包括各种人群中的感染率、动物宿主和传播途径;致病性主要包括该菌与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关系;临床诊断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免疫防治的可行性。研究开展早(1986)且较系统,在该菌动物宿主的调查与动物模型的建立、多种诊断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药物根除与细菌耐药和变异、人群中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胃癌发生关系的实验研究、致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近缘菌海尔曼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类学地位等领域有多项创新与突破。并通过主办专题学术研讨会(2次)和学习班(2个)、出版专著和培养多类别的专门人才(21人)进行了充分的技术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微尘物学理论的发展与慢性胃病的防治工作。

http://www.xhbnet.com/upload/2004111583859z1.jpg